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 职场●人生
付晓岩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8-20)
69元 / 189页
9787111632801
标签: 业务架构 架构 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 计算机 好书,值得一读
这是一部从方法论和工程实践双维度阐述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的著作。
作者是一位资深的业务架构师,在金融行业工作超过19年,有丰富的大规模复杂金融系统业务架构设计和落地实施经验。本书在出版前邀请了微软、亚马逊、阿里、百度、网易、Dell、Thoughtworks、58、转转等10余家企业的13位在行业内久负盛名的资深架构师和技术专家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点评,一致好评推荐。
作者在书中倡导“知行合一”的业务架构思想,全书内容围绕“行线”和“知线”两条主线展开。“行线”涵盖企业级业务架构的战略分析、架构设计、架构落地、长期管理的完整过程,“知线”则重点关注架构方法论的持续改良。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业务架构基础篇(第1~3章)
介绍了业务架构的发展历程、作用、与IT架构的关系,以及业务模型的相关知识。
业务架构设计篇(第4~7章)
详细讲解了战略分析、对标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业务架构设计方法、标准化方法,并以一个虚拟案例综合演示了业务架构的设计过程。
业务架构落地篇(第8~13章)
演示了业务架构方案制作、基于业务架构的实施、项目完成后的管理机制,比较了与敏捷开发的异同,集中讨论了企业级项目的实施困难,最后以一个设计实例展示了业务架构设计对提升企业开发效率的作用。
架构方法改良篇(第14~16章)
系统总结了如何进行面向构件化的业务架构设计、如何构建轻量级架构设计工具、如何基于构件模型提升传统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该部分属于对之前方法的改良设想,需要读者对此多加思索,切勿生搬硬套。
业务架构与中台篇(第17章)
将业务架构设计方法与当前热点——“中台”模式进行了对比,“传统”方法并不一定会因新技术、新概念的发展而黯然失色,对方法论的深入探索和积极思考往往会让“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深度思考比追逐热点更重要。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8-20)
69元 / 189页
9787111632801
标签: 业务架构 架构 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 计算机 好书,值得一读
这是一部从方法论和工程实践双维度阐述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的著作。
作者是一位资深的业务架构师,在金融行业工作超过19年,有丰富的大规模复杂金融系统业务架构设计和落地实施经验。本书在出版前邀请了微软、亚马逊、阿里、百度、网易、Dell、Thoughtworks、58、转转等10余家企业的13位在行业内久负盛名的资深架构师和技术专家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点评,一致好评推荐。
作者在书中倡导“知行合一”的业务架构思想,全书内容围绕“行线”和“知线”两条主线展开。“行线”涵盖企业级业务架构的战略分析、架构设计、架构落地、长期管理的完整过程,“知线”则重点关注架构方法论的持续改良。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业务架构基础篇(第1~3章)
介绍了业务架构的发展历程、作用、与IT架构的关系,以及业务模型的相关知识。
业务架构设计篇(第4~7章)
详细讲解了战略分析、对标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业务架构设计方法、标准化方法,并以一个虚拟案例综合演示了业务架构的设计过程。
业务架构落地篇(第8~13章)
演示了业务架构方案制作、基于业务架构的实施、项目完成后的管理机制,比较了与敏捷开发的异同,集中讨论了企业级项目的实施困难,最后以一个设计实例展示了业务架构设计对提升企业开发效率的作用。
架构方法改良篇(第14~16章)
系统总结了如何进行面向构件化的业务架构设计、如何构建轻量级架构设计工具、如何基于构件模型提升传统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该部分属于对之前方法的改良设想,需要读者对此多加思索,切勿生搬硬套。
业务架构与中台篇(第17章)
将业务架构设计方法与当前热点——“中台”模式进行了对比,“传统”方法并不一定会因新技术、新概念的发展而黯然失色,对方法论的深入探索和积极思考往往会让“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深度思考比追逐热点更重要。
作者介绍
付晓岩资深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师,有超过19年的金融行业工作经验,目前就职于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加入建行从事金融业务,2012年调入建行总行成都开发中心,2016年调入建行总行北京开发中心,各中心2018年整体转制,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从事金融业务期间,多次作为核心业务人员参加业务系统开发工作,并就此转入技术开发部门,多年专职从事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
工作期间,认真钻研软件过程、系统设计与分析、架构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融合设计思路,逐渐超脱原有工作经历和指导理论的限制,形成对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一般方法的认知。
InfoQ中文站专栏作家,发表《中台之上》系列文章,累计阅读量超过10万。维护着个人微信公众号:晓谈岩说,与各行业读者广泛交流,持续提升方法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