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倔强 传记●历史
邢超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7-1)
698元 / 0页
9787515317229
标签: 罗辑思维 改革 中国 晚清 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争
本书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此不惜和英法两国开战;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他们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的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
晚清“倔强”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为士人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望、坚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晚清的士大夫中间,“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不但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身上,甚至在李鸿藻、吴可读、翁同龢等所谓的“顽固派”的身上,这种担当意识同样鲜明地存在着。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7-1)
698元 / 0页
9787515317229
标签: 罗辑思维 改革 中国 晚清 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争
本书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此不惜和英法两国开战;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他们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的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
晚清“倔强”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为士人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望、坚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晚清的士大夫中间,“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不但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身上,甚至在李鸿藻、吴可读、翁同龢等所谓的“顽固派”的身上,这种担当意识同样鲜明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