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开始最好玩的图书漂流玩法

记忆的政治  人文●社科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1-1)
48元 / 398页
9787802349797
标签: 社会学  历史  集体记忆  政治社会学  周海燕  近代史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作者介绍

周海燕,1972年生人,社会学博士,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进入新华日报集团任记者和编辑,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
《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十处乡村、百年中国》、《民本成就公信力》、《重读刘涌案:公共领域内的司法与传媒之争》等。
长期以来致力于新闻教学实践及改革,在实践教学方面曾经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实践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青年新闻奖“最佳教育贡献”等多个奖项,指导学生采写的报道发表于《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凤凰周刊》、《南风窗》、《瞭望东方周刊》、新浪网、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其调查成果则先后于2005年、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