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开始最好玩的图书漂流玩法

華夏邊緣  传记●历史

王明珂
允晨文化(1997-3-1)
0元 / 459页
9789579449526
标签: 人类学  王明珂  历史  民族  社会学  身份认同 

本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學術專門著作補助出版。

當統獨問題紛擾未息,當民族意識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認同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議題,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作者介绍

編輯推薦

如果你問一個美國出生長大的「ABC」自己是什麼人,他大概回答:「美國人」或「華裔美國人」。如果你問的是已經定居東南亞幾百年的華人,他會回答「華人」或「中國人」。如果拿這個問題問一個台灣的民眾,那麼他說不定以為你有什麼政治目的,於是拒絕回答。

從這裏看來,本書質疑「什麼是中國人」,顯然有其事實的根據。過去學者曾經認為「華夏同出一源」,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但是在考古學、人類學與歷史學的最新發現下,這種觀點已經大有問題。就說春秋戰國時代,江南一帶的楚國人就被中原人士稱為「蠻夷」;而唐朝開國的李氏家族,血統也大有疑問──他們都是後來「加入」華夏的族群。及至今日,許多大陸邊境的族群都還為了是將自己視為「華夏」的一分子,感到猶豫不決。

本書作者嘗試要回答的,就是這些原來屬於「邊緣」地帶的族群,如何在資源分配與競爭的環境中,藉著「集體記憶」或「失憶」來成為「華夏」、或者是「非華夏」。因此他指出,我們其實不該問「你是什麼人」,而應該問「你為什麼覺得自己是什麼人」。

本書最後一章分析了台灣的現況。因為從「中原」的角度來看,台灣也是「華夏的邊緣」。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台灣與「華夏」的距離在時空阻隔之下慢慢成形,並且各自形成自己的「集體意識」──也許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來對於「二二八事件」的重視與強調;它反映了人民與國家當局建構「台灣集體記憶」的努力。相對之下,「七七事變」與「南京大屠殺」等等過去「中國人」共同的戰爭受難記憶,就逐漸被人們淡忘。(在年輕人心目中,「日本」代表的是新的流行文化,而不是戰爭殺手。)你將發現,在「X」世代之間,凝聚彼此的憑藉已經不再是神州大陸的記憶。

於是我們看到,新的集體記憶正在凝聚、舊的集體記憶已逐漸消失。作為「華夏邊緣」的台灣,我們的族群認同與族群的邊界,仍然在不斷的修改、不斷的重新塑造屬於自己的「邊緣」。(文/林風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