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楼兰 人文●社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8-1)
42.8元 / 288页
9787500137054
标签: 旅行 樓蘭
《生死楼兰》:一位女作家的古楼兰寻访之旅,深入丝绸之路上的罗布泊荒原,寻找楼兰的前世今生,解读《盗墓笔记》中的楼兰、精绝古城文明。呈现女作家视野中的楼兰古城,以亲身历险解读丝绸之路上的千年传奇。穿越莽莽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无人区,寻访楼兰的前世今生,揭秘极地楼兰生与死的对峙和守望。
编辑推荐:
探秘楼兰:探访楼兰古城、楼兰古墓地、罗布泊荒漠无人区,外表柔弱的女作家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用眼睛和镜头记录非同寻常的极地之旅,途经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若羌、米兰、且末、阿不旦,行程长达五千米。
解读楼兰:从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人文地理、考古探险、民俗学解读楼兰之谜,记录惊心动魄的盗墓抓捕经历,解读《盗墓笔记》《鬼吹灯》中楼兰、精绝古城的古今历史。
感悟楼兰:女作家通过亲身经历,将感动的热泪化为文字的抒写,讲述罗布泊、楼兰生与死的对峙、生与死的守望、生与死之间的渊源与联系。女性视角看楼兰,迥异于男性徒步穿越的阅读体验。
传承楼兰:探访楼兰保护站,循着楼兰后裔的路线寻访楼兰的前世今生。聚焦古丝绸之路,传承保护楼兰文化遗产,以文化视野、人文关怀、忧患意识和文化研究释义楼兰现象。
内容简介:
通往楼兰的路充满了艰难与诱惑,可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就是在路上的一个。
爱上永不可复原的楼兰,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种宿命。我发现我在作一件无力回天的探寻,爱上这座被罗布泊遗弃、被风沙掩埋、被历史遗忘的在丝绸之路枢纽地段纠葛不断的楼兰,则更有一种无法言及的心痛。有了这种爱,我在废墟和荒芜中行走,似乎充满了能量,每向前走一步似乎都与我的楼兰更近一步。
而楼兰究竟是什么?除了神秘的面纱,探寻楼兰的意义何在?虽然那些死去的无人破译的古文字,在我面前竖起了一道道走进楼兰的壁垒,但当我越过这些屏障,楼兰带给了我无限的惊喜。
在那些用黄土与苇根、红柳以及胡杨木建造的残垣断壁中,我似乎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楼兰人的生活场景。有时生与死就在一株红柳枝上缠绕。一只孤独的飞鸟,一个个藏在沙包下的鼠洞,一串串不知名动物的小脚印,还有顽强探出嫩绿的芦苇尖儿,每一次生与死的对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智慧的搏奕。
进入楼兰是一种缘分。无论走到天边,楼兰即在我身边。没有迷途,没有阻畏,仿佛有如神助,越过传说中的天险,越过楼兰城外的层层障碍,我一步步走到楼兰古城的佛塔下。面对佛塔,面对这座楼兰人的精神坐标,我如同哑声的歌者,流泪满面,双手合一,躬身致敬,向楼兰致敬。
这不是一部充满阳刚力量的徒步探险书,也不是一本具有指导性的旅游手册,这是一位女作家,用自己的脚步深入楼兰古城、楼兰古墓地、罗布泊荒漠无人区,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真实记录的一段非同寻常的极地之旅。作者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从路上探寻出发,真实而生动记录了前往楼兰古城的艰难行程、探访楼兰保护站后的真情流露,以及循着楼兰后裔的路线寻找楼兰的前世今生。
塔里木、塔克拉玛干、若羌、米兰、罗布泊、土垠、楼兰、且末、阿不旦、太阳墓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古代的楼兰美女、现今的可爱孩童,还有古今中外与楼兰相关的将士、学者、探险家、守墓人、楼兰保护站的成员;汉代的五星织锦,如今的艾德莱斯绸,以及胡杨、红枣、芦苇、红柳、玉石等在这片丝绸之路上或消亡或存在的物质,共同构成了这个神秘的楼兰古城。在楼兰,作者用自己感动的热泪化为文字的抒写,你可以阅读到极地之旅最为震撼的生与死的对峙和守望,以及生与死之间的渊源和联系。
作者介绍
毕然。作家、插画家。新疆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首届新疆儿童文学奖获得者,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20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主攻儿童文学和历史散文,兼作插图、装帧。已出版图书作品十五部,作品被译为英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等多语种。其中部分作品进入青少年最喜爱的图书畅销榜。著有诗画集《与梦同飞》;散文随笔《因爱而生》《妈妈手记》《宝宝两岁进行时》《三岁看大》《宝宝去上幼儿园》;儿童绘画研究作品《涂鸦的天空》《宝贝画家成长时》;历史散文《楼兰密码》《新疆最后的古村落》;童话《画梦的精灵》《树林消夏音乐会》《雅玛里克山的雪绒树》《最后的雪绒树》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