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邬达克同时代 传记●历史
王唯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20)
68元 / 410页
9787208120990
标签: 建筑 上海 邬达克 近代史 王唯铭 2014
精心修订 增补四万余字上海传奇
精装面世 添加二十多帧建筑影像
这是上海作家王唯铭的又一部有关上海历史与上海建筑文化的专著。全书采取双线结构,于1918年流亡来到上海的拉斯洛·邬达克,在将近百年前的上海天空下,与同时代的中西方建筑师们并行不悖地前行,他们有各自轨道,也有各自命运,而在他们设计的种种建筑的宏伟体量、壮丽风格背后,不仅有 着上海租界的一路演进过程,还能够找到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那个城市密码。在这个意义上,邬达克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中西方建筑设计师们,超前地回答了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后来的一个提问:为什么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作为“上海往事三部曲”之一的《与邬达克同时代》,是王唯铭最新的建筑文化专著,反映了他近年来对上海建筑文化的再感受和再体会,也是他对租界这个特殊空间的新经验、新读解。
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 施密特•帕尔:
一直以来,建筑大师们渴望为儿女及孙辈们创造美,希望后代能体会他们所居 住建筑的美,并赋予建筑生命。邬达克同样如此,他为上海人设计了住宅、电影院、教堂、医院和饭店,因此上海人一直为他感到自豪。
在进入成熟期的上海,邬达克建筑被赋予新的意义,即文化的延续,或换言之,文化遗产。作为匈牙利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们同胞的作品也使得我们成为上海丰富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邬达克之于上海,是20世纪城市文化风貌转折的一杆帆影。建筑的背后,是美学,更是时代潮流变迁的桅杆。在这本书中,作家王唯铭生动而饱满的笔触,就像一把犀利的美工刀,轻轻剔除遮蔽真相的岁月尘埃,还原出邬达克以及其他西方建筑设计师们勾画的历史线条与风情,让百年租界建筑这一段对于上海来说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亲切并且完整地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学者、作家 陈保平
王唯铭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架起了建筑学与公众的一座桥梁,而邬达克在上海建筑实践的二十多年则仿佛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凸显的文化价值值得引起关注。
——建筑家 汪孝安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精神气质,都和从1843年到1949年间的“华洋杂居”格局息息相关。百年筑城,上海的发展模式并不是种族对立,互相侵凌。相反,华洋人士之间既有竞争,更是合作,他们共建“魔都”,一起成为“上海人”。那是上海的大时代,算得上是真“海派”。王唯铭笔下的匈牙利人建筑师邬达克,带我们闪回那个“黄金时代”,也提醒大家老上海消失了的是什么。
——历史学家 李天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20)
68元 / 410页
9787208120990
标签: 建筑 上海 邬达克 近代史 王唯铭 2014
精心修订 增补四万余字上海传奇
精装面世 添加二十多帧建筑影像
这是上海作家王唯铭的又一部有关上海历史与上海建筑文化的专著。全书采取双线结构,于1918年流亡来到上海的拉斯洛·邬达克,在将近百年前的上海天空下,与同时代的中西方建筑师们并行不悖地前行,他们有各自轨道,也有各自命运,而在他们设计的种种建筑的宏伟体量、壮丽风格背后,不仅有 着上海租界的一路演进过程,还能够找到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那个城市密码。在这个意义上,邬达克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中西方建筑设计师们,超前地回答了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后来的一个提问:为什么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作为“上海往事三部曲”之一的《与邬达克同时代》,是王唯铭最新的建筑文化专著,反映了他近年来对上海建筑文化的再感受和再体会,也是他对租界这个特殊空间的新经验、新读解。
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 施密特•帕尔:
一直以来,建筑大师们渴望为儿女及孙辈们创造美,希望后代能体会他们所居 住建筑的美,并赋予建筑生命。邬达克同样如此,他为上海人设计了住宅、电影院、教堂、医院和饭店,因此上海人一直为他感到自豪。
在进入成熟期的上海,邬达克建筑被赋予新的意义,即文化的延续,或换言之,文化遗产。作为匈牙利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们同胞的作品也使得我们成为上海丰富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邬达克之于上海,是20世纪城市文化风貌转折的一杆帆影。建筑的背后,是美学,更是时代潮流变迁的桅杆。在这本书中,作家王唯铭生动而饱满的笔触,就像一把犀利的美工刀,轻轻剔除遮蔽真相的岁月尘埃,还原出邬达克以及其他西方建筑设计师们勾画的历史线条与风情,让百年租界建筑这一段对于上海来说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亲切并且完整地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学者、作家 陈保平
王唯铭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架起了建筑学与公众的一座桥梁,而邬达克在上海建筑实践的二十多年则仿佛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凸显的文化价值值得引起关注。
——建筑家 汪孝安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精神气质,都和从1843年到1949年间的“华洋杂居”格局息息相关。百年筑城,上海的发展模式并不是种族对立,互相侵凌。相反,华洋人士之间既有竞争,更是合作,他们共建“魔都”,一起成为“上海人”。那是上海的大时代,算得上是真“海派”。王唯铭笔下的匈牙利人建筑师邬达克,带我们闪回那个“黄金时代”,也提醒大家老上海消失了的是什么。
——历史学家 李天纲
作者介绍
作者王唯铭: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
数十年来,专注于上海乃至中国城市历史性进程的书写与分析,有《上海七情六欲:一个城市狩猎者的当代记忆》等“城市之旅”十一部著作的书写,亦有长篇小说《迷城•血》、《迷城•伤》以及《亲爱的,飞》的书写。
建筑文化是王唯铭尤为倾情关注的一个城市领域,已出版《不可遏止的活力》、《墙•呼啸》和《与邬达克同时代》等三部著作。《墙•呼啸》即将以英文版面世。
摄影
施培琦:《青年报》社摄影记者、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年影像联盟秘书长。
2001年,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系,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专业摄影工作,是上海目前在纪实、人文等摄影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摄影家。获得过全国青年类新闻媒体摄影一等奖和上海市新闻奖,并获得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