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史 传记●历史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4)
128元 / 1028页
9787506295369
标签: 历史 世界史 现代史 世界历史 帕尔默 现代化
现代化”的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西方近现代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R.R.Palmer)与科尔顿(Joel Colton)合著的《现代世界史》。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先驱
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份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何兆武,著名翻译家,思想文化史学者
《现代世界史》不是现代化理论的图解,而是一部出色的
毫无疑问,帕尔默三人所著的最新版本依然是市场上最好的世界史入门教材之一。——乔治•J• 马可波罗和戴维
作者介绍
R.R. 帕尔默(R.R.Palmer,1909—200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34 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36—1977年间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作为法国大革命研究权威,以及美法两国革命比较研究的先驱,帕尔默曾先后担任美国法国史研究协会主席(1961),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70),同时也是美国哲学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活跃成员,并被欧美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1990 年,帕尔默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授予费尔特里内利奖。本书是帕尔默的代表作,此外他还著有《18 世纪法国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国与欧洲的政治史》(1959)等。乔• 科尔顿(Joel Colton),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50—1989 年任教于杜克大学历史系,曾任洛克菲勒人文科学奖学金与研究项目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
劳埃德• 克莱默(Lloyd Kramer),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北卡罗莱纳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兼职教授。
。
内容简介
自1950 年初版以来,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誉为是一部殿堂级的历史学术教科书,并被广泛采用作教材。在近60 年的时间里,本书作者不断修订,如今已出至第10 版,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
本书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以洋洋百余万文字阐述了现代欧洲的崛起这一世界性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曾经默默无闻的欧洲(或曰西方),在从16 世纪初至今的五百多年里,逐渐创造出了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
作为一部将传统叙事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的同时,对于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诸方面也作了简洁而生动的阐释。全书贯穿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情怀,思想的火花与睿智的表达时时可见,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
罗荣渠
用“现代化”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版的近现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R.R.Palmer)与科尔顿(Joel Colton)合著的《现代世界的历史》②。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作者对“ 现代化”的含义没有严格的界定,但作为本书的核心概念的“现代世界”(modern world)是不同于古代的“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拜占廷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现代世界是从近世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整体关联性的观点出发的。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人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③按作者的观点:“欧洲是世界上首先变成现代的部分地区,世界的其余部分则正在进行一个持续的现代化过程,而现代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日益相互连结的整体。”④作者称此为“新的全球一致性”(a new global uniformity)。书中也使用了“西化”和“欧化”二词,主要是用于俄国和日本“借助仿效西方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⑤在区分“现代化”和“西化”两个概念时,作者显然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历史范畴。书中写道:
20世纪后期,全世界各民族都还在经历“现代化”的历程。它有许多形式,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飞机、超级市场、电脑技术和城市人口稠密。……结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新的全球一致性。现在已不再是“西化”的问题,如过去日本和俄国经历过的那种情况,也不是人们有时警觉地指出的世界被美国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过程,美国人和欧洲人曾经起过主要作用,但它的产生毕竟是由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医学、运输以及电子通讯工具等的结果;哪里采用这一切,哪里便出现这种过程。看来,包括各种文化和种族的整个人类都有可能发展从事这些活动的能力,同时他们都有这种活动能够满足的种种需要。⑥
从“西化”到“现代化”,表面上看只是修辞上的变化,但实质上是对现代世界变革趋势的再认识。就近代中国思想界对这一认识过程的演变而言,在清末以来关于东西方文明的日益激烈的争论中,已出现所谓“新学”与“旧学”之争。但“新”与“旧”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到“五四”前后,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传统东方(中国)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之争。从朦胧的维新意识到较明确的现代意识,这在“五四”时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例如当时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中即已认识到,中国的近世文明实质上仍是古代文明,而只有欧洲的近世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之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①这是给西洋文明以明确的时代定位。到了30年代,在有关“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的论争中,现代意识就更加明确了。哲学家冯友兰曾指出从“西化”概念到“现代化”概念,是一种思想上的“觉悟”。他写道:
现在人常说我们要近代化或现代化,这并不是专是名词上改变,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底改变。这表示,一般人也渐觉得以前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这一觉悟是很大底。即专就名词说,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基督教化或天主教化确不是近代化,或现代化,但不能不说是西洋化,……②
从东西文化的分野到“现代”与“前现代”的分野,可说是从文化形态史观到社会进化史观的分野。关于“现代”概念的争论,过去主要是哲学的和美学的含义;而今天我们对“现代”的定位则主要是历史学的,是现代发展意义上的。东方的西方化,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东方的现代化,则是一个新概念,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新概念。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
何兆武
本书《现代世界史》的作者R. R. Palmer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的两个合作者J. Colton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L. Kramer为斯坦福大学教授。本书于1950年初版,此后曾经多次增补修订重版,巍为美国出版的现代世界史书中的一部标准教科书。
和历来许多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书籍一样,本书的书名虽为世界史,但其内容基本上却以只讲西方(西欧和北美)为主,对于非洲、中东伊斯兰世界、印度、中国、东南亚以至拉丁美洲基本上均被排除在核心叙事框架之外。西方中心主义乃是西方史学界所挥之不去的一种偏见,是读者不可不察的。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向中国读者们表明了西方中心论的偏颇;它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历史见解的立场和观点。以往,“二战”后西方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大多是只写到“二战”的结束为止,而本书则以较多的篇幅一直叙述到21世纪的开端;这一点有助于我国的读者了解当今西方知识界对于“二战”以后当今世界局势的看法。我国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对于西方知识界的历史观点颇为隔膜,亦正有如西方知识界之并不了解我们的观点和看法。双方之间能够做到更多的相互了解,这无疑是一桩有益的工作。阅读不同思想背景之下的著作,无疑能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得到一种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看法。
本书的最后附有一份“延伸阅读:建议与书目”,长达百页,所著录的书目不下数千种之多,一个读者自然无法、也无必要全部阅读。不过其中一部分是已被西方学术界公认是有代表性的著作,读者不妨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选择一些作为进一步阅读的资料,以期能对有关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知识和了解。学术的生命在于能不断的创新,而其必要的条件则在于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思想或学术定于一格,就必然要导致僵化。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份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
放眼世界历史,把具体的历史条件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似乎是历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缺乏了一个宏观的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的把握,而把观点仅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之内或某一个特定的观点之上,终究是不可能窥见人类文明历史的堂奥的。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把握,本应是史学研究与认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解放以前,我国史学界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创造性的贡献。解放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是全面学习苏联,于是便直截了当地简单复述苏联的教本,读不到什么新意或创见。及至中苏交恶之后,就连苏联的教材也绝迹了。要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放开眼睛看世界和世界的历史,开始介绍国外的世界历史著作和他们的观点和方法。至于讨论世界通史的,作者Palmer的本书应不失为一部值得参考的读物。
兹值本书中译本即将杀青之际,爰缀数语如上,籍以供读者们参考。
2009年1月于北京清华园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
刘北成
《现代世界史》是20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享有盛誉的一部大学教科书。1987年,该书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所有时代的19部经典教科书之一”。
该书的第一作者罗伯特•帕尔默曾在1970年被选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便是这部大学教科书。2002年,第一作者帕尔默去世,《纽约时报》上发布的讣告称:美国几代大学生是通过他的眼睛去看现代世界历史。此言不虚。
美国的大学没有规定的政治课,但一般设有必选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包括美国史和世界史。《现代世界史》自1950年第一版问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到2007年已是第10版。在近60年的时间里,该书在世界史教科书中的销量始终名列前茅。据相关资料显示,到第9版时,该书总销量已接近200 万。考虑到美国校园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情况,使用过该书的学生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多年来,选用该教科书的大学始终超过1000所,包括许多著名学府。美国大学委员会在高中设立了一个教育项目,为“成绩优秀、天资聪颖”的高中生提供了一种可以申请大学学分的“高级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其难度相当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本书是许多学校讲授AP课程之一“欧洲历史”时选用的教材。本书作者还为此编写了辅导书。不难想见,美国的许多精英学生都曾接触过这部教科书。可以说,近60年来,本书是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学习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本。
当然,美国的大学教科书与其教学一样,是多元化的。据笔者所见,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迄今大抵有三个潮流,依出现时间分别是文明史、现代化史、全球史。文明史出现较早,至今不衰,但文明史观的内涵因时因人而不断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教科书,在20世纪前期是海斯、穆恩、韦兰合著的《世界史》,在后期是伯恩斯、拉尔夫等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现代化史是与现代化理论一起在20世纪中期兴起,帕尔默等合著的《现代世界史》可为代表。全球史是20世纪后期在“殖民地革命”和全球化的形势下兴起的,近来风头颇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本特利、齐格勒的《新全球史》可为代表。
几位美国学者曾总结说:“20世纪的专业性历史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现代化’的标志下写的。西方世界被定义为这个普遍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率,西方以外的世界随后跟进。这种观念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现代化的观念自18世纪就在塑造西方历史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也和历史学一样,受一个主要问题引导: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西方走向现代化的轨迹给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什么教训?”①在各种回答中,20世纪中期,源于德国思想家韦伯的现代化理论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一种历史解释。当时的现代化史观至少包含两个主要观点,一个是欧洲特殊论,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