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 传记●历史
Tony Judt 東尼.賈德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1-31)
0元 / 416页
9789866723629
标签: 历史 戰後歐洲史 歷史 世界史 台版 欧洲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一般糾纏的歷史事件,串連一塊,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
卷一《進入旋風》涵蓋時期為1945~1953,主要事件為美蘇對峙,冷戰逐漸成形,鐵幕劃下歐洲史無前例的東西陣營對立,成為往後數十年,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結構。
戰爭剛結束,各國元氣大傷,通貨膨脹相當嚴重,一包香煙比貨幣來得值錢。在這樣的挑戰下,各國如何從廢墟裡重建?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歐洲自身的「煤鋼共同體」、對抗蘇聯集團的「北約」組織,以及各式政經、文化的聯盟與合作,成為歐洲局勢詭譎多變之下的操作籌碼,以及和蘇聯交鋒的前緣。
史達林將東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施行大規模恐怖統治,掃除異己,整肅擅自有主見的人士,擺樣子公審風聲鶴唳地進行,透過媒體向內部,也向西方傳送。他們高舉文化戰的旗幟,提醒著「可口可樂也是美國的情報網」。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1-31)
0元 / 416页
9789866723629
标签: 历史 戰後歐洲史 歷史 世界史 台版 欧洲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一般糾纏的歷史事件,串連一塊,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
卷一《進入旋風》涵蓋時期為1945~1953,主要事件為美蘇對峙,冷戰逐漸成形,鐵幕劃下歐洲史無前例的東西陣營對立,成為往後數十年,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結構。
戰爭剛結束,各國元氣大傷,通貨膨脹相當嚴重,一包香煙比貨幣來得值錢。在這樣的挑戰下,各國如何從廢墟裡重建?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歐洲自身的「煤鋼共同體」、對抗蘇聯集團的「北約」組織,以及各式政經、文化的聯盟與合作,成為歐洲局勢詭譎多變之下的操作籌碼,以及和蘇聯交鋒的前緣。
史達林將東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施行大規模恐怖統治,掃除異己,整肅擅自有主見的人士,擺樣子公審風聲鶴唳地進行,透過媒體向內部,也向西方傳送。他們高舉文化戰的旗幟,提醒著「可口可樂也是美國的情報網」。
作者介绍
東尼·賈德 Tony Judt,1948~20101948年生於倫敦,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受教育,在劍橋、牛津、伯克萊、紐約大學執過教鞭。2008年被診斷為「神經運動元疾病」(俗稱漸凍人),2010年因病逝於紐約。在紐約大學時,他擔任雷馬克研究所所長。雷馬克研究所是他於1995年所創設,專門研究歐洲。
他常為《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雜誌、《紐約時報》撰文。《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獎,2009年贏得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的終身成就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