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人文●社科
加藤陽子
廣場(2016-11-23)
0元 / 352页
9789869281195
标签: 日本 历史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歷史 現代史 戰爭
向高中生闡述-日本近現代史的最前線
●從甲午戰爭開始到太平洋戰爭期間,近乎每十年就經歷一場大戰的國家日本是以什麼正當性理論說服人民進行戰爭?
●日本在整個一戰期間總共只有1250人的傷亡,為何卻在一戰後出現「國家改造論」、「不改變,便要亡國」的呼籲?
●水野廣德(1875-1945)在一九二○年代為何提出「日本是沒有資格進行戰爭的國家」。
●1931年7月(918事變前兩個月)對當時東京帝國大學的學生進行之意見調查,詢問「為了滿蒙使用武力,是正當行為嗎?」居然有百分之八十八的東大生回答「是」。
●2005年由讀賣新聞對日本國民進行的調查。34.2%的人認為「與中國的戰爭、與美國的戰爭都是侵略戰爭」、33.9%的人認為「與中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與美國的戰爭則不是」。在此,我反倒想要關注「關於在剛才的大戰當時之日本政治領導者及軍事領導者的戰爭責任問題,您認為在戰後已經被充分爭論?還是不認為呢?」之問題,超過五成的回答是「還未被爭論、幾乎未被爭論」。
※
我的專業領域是經常被提出與現代金融危機比較之一九二九年經濟大恐慌,及因其而起的世界經濟危機與戰爭時代,其中也包含一九三○年代的外交與軍事。雖然報紙或電視等會以非常簡單的方式將三○年代歷史與現今狀況做出比較,但我們應該從三○年代歷史中學到甚麼教訓呢?各位讀者,如果您被問到甚麼是三○年代的教訓,您能立即答覆嗎?
在戰前的政治體制下,由於既有政黨、貴族院、樞密院等諸多道牆的攔阻,因而無法實現應該能提升國民生活水準之社會民主主義改革要求。結果引發何種狀況呢?因為在既有政治體制下,不可能實現社會民主主義改革要求,導致類似改革推動者的軍部之民氣漸高。到目前為止,我最想表達一個令人畏懼之教訓,也就是當可實現人民正當要求之體制陷於機能不全狀態時,可能會出現藉由讓人民看見原本不該看見之夢想的類似版,以獲得人民支持之政權勢力。但我完全無意指稱可能會再度出現戰前時期的陸軍般政治勢力。《雷伊泰島戰記》、《俘虜記》作者大岡昇平也在《戰爭》一書中大膽地闡述歷史不會單純地再度出現,思考「這條路似曾相識」這件事本身就是失敗主義。
此書是以二○○七年底開始至隔年一月新年的五天期間舉行的講座為基礎,構築從序章到第五章之內容。在序章中,首先說明歷史學家如何運用頭腦觀察對象,讓大家進一步地品味世界知名歷史學家們對「事件」之外「問題」的厲害,同時也知道如何有趣地解讀歷史。各章探討對象如下:第一章是甲午戰爭、第二章是日俄戰爭、第三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四章是九一八事變與日中戰爭、第五章則是太平洋戰爭。若是歷史愛好者,不論從哪一章開始閱讀,應該都會覺得有趣。但歷史並非死背之物,即使只有一點點,若是認為歷史等看似不像真正學問的人,請務必從序章開始閱讀。
在這次的講義中,雖然探討對象依舊相同,但現在將視野稍微放大,例如在序章中,我試著思考以下三個論點:①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的美國與日中戰爭期間的日本之相同對外認知為何?②在經歷造成龐大死傷者的戰爭之後,國家為何需要新的社會契約?③盧梭曾說戰爭是對敵國建立憲法及社會之基本原理進行攻擊之型態,既然如此,被改寫為太平洋戰爭結果的日本之基本原理為何呢?很希望可以抽離出所謂戰爭之根本性特徵。
歸根到底,本書的主題就在於各個時期的戰爭會對國際關係、地區秩序、該國家及社會產生何種影響呢?以及各個時期的戰爭前後會發生何種變化呢?戰爭一邊重複著將自國人民及他國人民共同逼至絕望深淵的戰爭慘禍,也一邊以應說是一臉認真的表情持續發生。我在課程中,讓學生們思考假如自己是作戰計畫策畫者,或假如自己是處於被派遣為滿洲移民之立場等。僅在講課時,戰爭重活了。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有必要簡潔明瞭地整合有時的戰爭之根本性特徵、有時的戰爭帶給地區秩序、國家及社會的影響及變化。其成果,就是本書。
再者,本書並非以日本為中心的地心說,也加入中國的觀點及列強的觀點,並融入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如日本與中國相互競爭東亞領導者之結果的甲午戰爭樣貌、俄國方面認同陸海空軍能完美合作並肩作戰(旅順會戰)這一點才是具有新戰爭型態意義的日俄戰爭樣貌等,均以彷彿親臨現場般方式述說,因此,不僅是中高生,應該也未背叛中高年讀者的期待。
廣場(2016-11-23)
0元 / 352页
9789869281195
标签: 日本 历史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歷史 現代史 戰爭
向高中生闡述-日本近現代史的最前線
●從甲午戰爭開始到太平洋戰爭期間,近乎每十年就經歷一場大戰的國家日本是以什麼正當性理論說服人民進行戰爭?
●日本在整個一戰期間總共只有1250人的傷亡,為何卻在一戰後出現「國家改造論」、「不改變,便要亡國」的呼籲?
●水野廣德(1875-1945)在一九二○年代為何提出「日本是沒有資格進行戰爭的國家」。
●1931年7月(918事變前兩個月)對當時東京帝國大學的學生進行之意見調查,詢問「為了滿蒙使用武力,是正當行為嗎?」居然有百分之八十八的東大生回答「是」。
●2005年由讀賣新聞對日本國民進行的調查。34.2%的人認為「與中國的戰爭、與美國的戰爭都是侵略戰爭」、33.9%的人認為「與中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與美國的戰爭則不是」。在此,我反倒想要關注「關於在剛才的大戰當時之日本政治領導者及軍事領導者的戰爭責任問題,您認為在戰後已經被充分爭論?還是不認為呢?」之問題,超過五成的回答是「還未被爭論、幾乎未被爭論」。
※
我的專業領域是經常被提出與現代金融危機比較之一九二九年經濟大恐慌,及因其而起的世界經濟危機與戰爭時代,其中也包含一九三○年代的外交與軍事。雖然報紙或電視等會以非常簡單的方式將三○年代歷史與現今狀況做出比較,但我們應該從三○年代歷史中學到甚麼教訓呢?各位讀者,如果您被問到甚麼是三○年代的教訓,您能立即答覆嗎?
在戰前的政治體制下,由於既有政黨、貴族院、樞密院等諸多道牆的攔阻,因而無法實現應該能提升國民生活水準之社會民主主義改革要求。結果引發何種狀況呢?因為在既有政治體制下,不可能實現社會民主主義改革要求,導致類似改革推動者的軍部之民氣漸高。到目前為止,我最想表達一個令人畏懼之教訓,也就是當可實現人民正當要求之體制陷於機能不全狀態時,可能會出現藉由讓人民看見原本不該看見之夢想的類似版,以獲得人民支持之政權勢力。但我完全無意指稱可能會再度出現戰前時期的陸軍般政治勢力。《雷伊泰島戰記》、《俘虜記》作者大岡昇平也在《戰爭》一書中大膽地闡述歷史不會單純地再度出現,思考「這條路似曾相識」這件事本身就是失敗主義。
此書是以二○○七年底開始至隔年一月新年的五天期間舉行的講座為基礎,構築從序章到第五章之內容。在序章中,首先說明歷史學家如何運用頭腦觀察對象,讓大家進一步地品味世界知名歷史學家們對「事件」之外「問題」的厲害,同時也知道如何有趣地解讀歷史。各章探討對象如下:第一章是甲午戰爭、第二章是日俄戰爭、第三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四章是九一八事變與日中戰爭、第五章則是太平洋戰爭。若是歷史愛好者,不論從哪一章開始閱讀,應該都會覺得有趣。但歷史並非死背之物,即使只有一點點,若是認為歷史等看似不像真正學問的人,請務必從序章開始閱讀。
在這次的講義中,雖然探討對象依舊相同,但現在將視野稍微放大,例如在序章中,我試著思考以下三個論點:①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的美國與日中戰爭期間的日本之相同對外認知為何?②在經歷造成龐大死傷者的戰爭之後,國家為何需要新的社會契約?③盧梭曾說戰爭是對敵國建立憲法及社會之基本原理進行攻擊之型態,既然如此,被改寫為太平洋戰爭結果的日本之基本原理為何呢?很希望可以抽離出所謂戰爭之根本性特徵。
歸根到底,本書的主題就在於各個時期的戰爭會對國際關係、地區秩序、該國家及社會產生何種影響呢?以及各個時期的戰爭前後會發生何種變化呢?戰爭一邊重複著將自國人民及他國人民共同逼至絕望深淵的戰爭慘禍,也一邊以應說是一臉認真的表情持續發生。我在課程中,讓學生們思考假如自己是作戰計畫策畫者,或假如自己是處於被派遣為滿洲移民之立場等。僅在講課時,戰爭重活了。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有必要簡潔明瞭地整合有時的戰爭之根本性特徵、有時的戰爭帶給地區秩序、國家及社會的影響及變化。其成果,就是本書。
再者,本書並非以日本為中心的地心說,也加入中國的觀點及列強的觀點,並融入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如日本與中國相互競爭東亞領導者之結果的甲午戰爭樣貌、俄國方面認同陸海空軍能完美合作並肩作戰(旅順會戰)這一點才是具有新戰爭型態意義的日俄戰爭樣貌等,均以彷彿親臨現場般方式述說,因此,不僅是中高生,應該也未背叛中高年讀者的期待。
作者介绍
作者簡介加藤陽子(Katou Youko)
一九六○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現為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一九八九年完成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後,歷經山梨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等,於一九九四年轉至東京大學文學系任職至今。一九九七年取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二○○九年開始擔任現職。
在日本史學中的專業領域為近現代政治史,主要從外交及軍事等兩個面向研究近代日本的特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周圍的國際環境及國際秩序是甚麼樣的狀況呢?對日本國內政治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陸軍又是如何擴大其政治力量呢?以內外情勢同時思考戰爭的世紀=二十世紀前半的日本。具體而言就是將焦點放在由美國形成的秩序與日本的關係、因戰爭型態改變而造成政治與統帥兩者關係之變化。以外交中的軍事及軍事中的外交為切入點進行史料閱讀而寫成『探索一九三○年代—日美關係與陸軍中堅分子』、『徵兵制與近代日本—一八六八年至一九四五年』、『戰爭的日本近現代史』等。今後則希望將研究領域擴大至關於巴黎和談會議與日本外交、近衛新體制與對中政策等範圍。
主要著作為《徵兵制與近代日本》(吉川弘文館)、《戰爭的日本近現代史》(講談社現代新書)、《戰爭的理論》(勁草書房)、《從九一八事變到日中戰爭》(岩波新書)等,並於二○一○年以本書《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獲得小林秀雄賞。
譯者簡介
黃美蓉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日本一橋大學商學研究科。喜好閱讀、攝影及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