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开始最好玩的图书漂流玩法

“中国近代史”  共找到97本 

  • 历史三调 人文●社科

    标签: 历史  中国近代史  海外中国研究  柯文  近代史  晚清/近代 
    [美]柯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5-8-1  / 59元  / 572页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 >详细  /  豆瓣评分 9.3

  • 中国近代史 人文●社科

    蒋廷黻  / 吉林出版集团  / 2016-3  / 36元  / 413页

    未知... >详细  /  豆瓣评分 8.6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人文●社科

    标签: 教育  教育史  高等教育  中国近代史  海外中国研究  历史 
    [美] 叶文心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2-8  / 62元  / 418页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 >详细  /  豆瓣评分 8.2

  • 茶叶与鸦片 人文●社科

    标签: 近代史  经济  全球化  中国近代史  历史  经济史 
    仲伟民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0-7  / 35元  / 358页

    《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内容简介:全球史研究的兴起,是近年来国际学坛上的一件大事,昭示着历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仲伟民教授的这本新著,就是我国学坛对这个大事件作出的最新回应... >详细  /  豆瓣评分 6.8

  • 民国乃敌国也 人文●社科

    标签: 知识分子  民国史  中国  思想史  中国近代史  民国 
    林志宏  /  中华书局  / 2013-6  / 48元  / 481页

    本书视角独特,在近几年中国大陆出版的民国/辛亥题材书中,这恐怕是唯一的一部从辛亥“失败者”的角度、深入探讨“清遗民”们的政治/文化活动,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的著作。 作者注重“内部分析”的方... >详细  /  豆瓣评分 7.8

  •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 人文●社科

    标签: 思想史  近代史  历史  地理  晚清史  历史地理学 
    邹振环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4-1  / 24.4元  / 445页

    ... >详细  /  豆瓣评分 8.2

  • 中国秘密社会史 人文●社科

    标签: 民国  日本  中国近代史  中国研究  社会史  社会学 
    【日】平山周  /  商务印书馆  / 2011-9  / 20元  / 198页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历史的重要著作,1912年(民国元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截止到1927年,已经出至六版,足见其受欢迎之程度。一百年来,有关中国秘密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是,这部书在学术... >详细  /  豆瓣评分 7.5

  • 最后的皇朝 人文●社科

    标签: 民国  社会学  人文  中国近代史  近代史  历史 
    祝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9-1-1  / 78元  / 492页

    故宫学者祝勇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从辛亥年的春节开始,一路写到这一年的除夕,讲述了这三百多个日夜里所纠集的转折、浮沉、悲喜、恩怨、可能和不可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转折性的一年,辛亥年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 >详细  /  豆瓣评分 7.8

  • 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 人文●社科

    标签: 社会学  近代  晚清  戊戌变法  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马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2-6  / 46元  / 516页

    这是一部对著名的戊戌政变重新解读的通俗性学术著作。1898年秋。康有为发觉自己所期待的政治变革愈趋无望,他所依仗的光绪皇帝或许已被慈禧、荣禄所废黜。康有为把想象当现实,策划了一场政变,准备用袁世凯的新... >详细  /  豆瓣评分 8.1

  • 创造『传统』 人文●社科

    标签: 學術史  历史  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学术史  近代 
    江湄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3-7  / 69元  / 335页

    本书具体考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诠释和重构,着力揭示其背后的现实关怀、思想意图,分析他们怎样用“新知”阐释“旧学”、依“旧学”吸收“新知”,从而实现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详细  /  豆瓣评分 6.8

 1  2  3  4  5 后一页>